蠶桑產業鏈條延伸 鄉村振興前景廣闊
春夏之交,正是桑葚成熟季,走進樂至縣高寺鎮梨子灣村的生態桑葚采摘園,只見陽光下一簇簇紅紫桑葚如寶石般綴滿枝頭,空氣里彌漫著陣陣果香,讓人垂涎欲滴。來自周邊的游客三五成群,提著小籃子,穿梭于園間,體驗著采摘的樂趣。
.這種果桑樹可以結桑葚,葉子可以做茶葉、還能喂蠶,渾身都是寶。 采摘園負責人童先林向記者細數種植果桑的優勢。
梨子灣村一直以來都有種桑養蠶的傳統,但隨著棉紡、化纖等原料逐漸興起,蠶繭市場一度低迷,再加上村里的青壯年大量外出務工,蠶桑產業開始萎縮,桑園面積減少。
曾經的蠶桑之鄉,如何謀變?全面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,以綠色發展促進產業振興、鄉村振興。
在樂至蠶桑局的指導下,2011年,童先林牽頭成立了樂至縣梨子灣蠶桑專業合作社,并依托原有的蠶?;A,發展起了果葉兼用桑,引進果桑對傳統桑樹進行改良。經過幾年的發展,合作社成員由最初的27戶發展到現在的183戶,目前已擁有成熟的果桑采摘園200余畝,果桑品種30余個,逐步形成以深加工、觀光采摘、休閑體驗三位一體的桑葚產業體。
每年4月,梨子灣村的桑葚迎來成熟期,一顆顆或烏黑或深紅的桑葚掛滿枝頭,果香彌漫。為傳承弘揚農桑文化,高寺鎮每年舉辦桑葚采摘節,吸引游客云集于此,以桑葚為媒,以節慶會友,搭建開放平臺,促農增收致富。
.果桑樹畝產桑葚3000斤左右,鮮果可以直接銷售,還可以加工成桑葚干,桑葉可做菜、做茶,桑樹根可入藥,多余的桑葉提供給周邊蠶農。 童先林向記者介紹,目前當地研發有桑葉茶、桑葉面、桑葚酒等延伸產品,這些產品經由電商物流銷售到全國各地。
通過對桑樹品種的改良和對桑樹的綜合利用,梨子灣村破解了產業發展的困境,從傳統的種桑養蠶到果葉兩用,再到如今向食用、藥用等方面拓展,實現了桑樹價值的最大化,為村民編織出一條鄉村振興路。
據了解,目前高寺鎮共種植桑樹400余畝,桑葚種植基地既是農桑文化的載體,也是農民創收的聚寶盆,在.旅游+農業 融合發展模式的加持下,不少村民辦起了農家樂,吃上了旅游飯。同時,桑葚產業也為高寺鎮豐富鄉村旅游內涵、延伸旅游產業鏈條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。(全媒體記者 盧凌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