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芋頭 締結村民共富約定
石莊鄉水庫村村民種植檳榔芋。(資料圖)
4月末的雨后,晶瑩的水珠在寬大的綠葉上滾動,目之所及,一眼望不到邊的深綠,恰是檳榔芋拔高成長的主打色。
在崇仁縣石莊鄉的沃野田園,隨處可見大面積種植的檳榔芋。當下正是檳榔芋生長旺季,全鄉2600畝的檳榔芋締結著“產業強、農民富”的共富約定。
黨建賦能 聚起造富“新磁場”
近年來,崇仁縣動用“真金白銀”扶持設施蔬菜產業發展,吸引不少游子返鄉創業,大棚蔬菜種植遍地開花結果。2021年,石莊鄉流轉土地3000余畝,形成檳榔芋、冬瓜、辣椒、食用菌、西瓜等系列主導產業,種植大戶個個賺得眉開眼笑。
幾家歡樂幾家愁,愁煞了一些有種植想法、卻沒有門路的村民。
“說實話,過去看到大型掛車‘轟隆隆’駛進村口裝載檳榔芋,我看得眼饞,心里酸溜溜。如果自己種,但不懂技術不知銷路,非親非友的,談何得到人家的鼎力相助?即使人家真心想幫,我又反過來擔心被忽悠,兩者之間始終有一道墻?!痹撪l富溪村村民楊愛華道出了昔日之窘。
如何打通這堵“墻”,有力推進村民共同富裕?今年春節前夕,鄉、村兩級黨員干部一起拜訪所有種植專業戶,給予黨和政府的關愛,宣傳推進農村共富機制新舉措,動員他們帶動全村共富。同時,村黨支部有意吸納種植大戶、鄉土人才等致富能手為入黨對象,滋養他們為民謀幸福的精神營養。
檳榔芋是眾多食品加工廠的源材料,近年來市場需求量劇增。今年1月,富溪村檳榔芋種植大戶曾紅應與福建省幾家食品廠簽下供銷大單,決定在本鄉大幅增加種植規模。檳榔芋每畝種植利潤至少4000元,無疑讓眾多農民心之向往。
各村借農田高標準建設時機,將臨近公路、開闊連片的良田收歸村委會統一調配,各戶僅分給田畝數字,不把具體田畝分發到戶,為檳榔芋種植流轉土地提供極大便利。鄉村干部積極協調,在各村建立“育種、管理、收購”三統一機制。為打消新種植戶的顧慮,形成“合作社+種植大戶+村集體+黨員種植戶+新種植戶”的合作模式。僅在富溪村,曾紅應種植700畝,村委會以發展集體經濟的名義種植60畝,彭利民等5名黨員帶頭入股共210畝,像楊愛華這樣的種植新手有15戶,各有5至40畝不等的股份。
黨建賦能,找準產業定位,聚起創造社會財富的“新磁場”,正是鄉村干部邁向共富的第一步。
聯產種植 締造產業“共富夢”
富溪村干部裴中華介紹說,去年村里種了50畝檳榔芋,每畝投入成本3500元,畝產4000斤左右,一個芋頭小的一兩斤,大的八九斤,每斤價格1.8元至2.2元,每畝純利潤4800元左右,這樣的利潤是很有吸引力的,今年不少村民爭著種,土地成了搶手貨,每畝租金漲到400元。